&d=20131111&t=2&i=810784908&w=450&fh=&fw=&ll=&pl=&r=CCNE99R08QM00[/IMG]
巴蘇阿爾多(Eduardo Basualdo)創作的名為“理論”(Teoria)的藝術作品。(攝于2013年10月16日,英國倫敦弗里茲藝術博覽會)REUTERS/Andrew Winning
&d=20131028&t=2&i=806654161&w=450&fh=&fw=&ll=&pl=&r=CCNE99R08QQ00[/IMG]
藝術家羅恩·穆克(Ron Mueck)創作的雕塑作品”年輕夫婦,2013“(Young Couple, 2013)。(攝于2013年4月15日,法國巴黎)REUTERS/Charles Platiau
&d=20131111&t=2&i=810784916&w=450&fh=&fw=&ll=&pl=&r=CCNE99R08QO00[/IMG]
日本藝術家川俁正(Tadashi Kawamata)的作品"椅子"(Chairs)。(攝于2012年11月7日,阿布扎比薩迪亞特島)REUTERS/Jumana ElHeloueh
&d=20131111&t=2&i=810784917&w=450&fh=&fw=&ll=&pl=&r=CCNE99R08QP00[/IMG]
西班牙藝術家Pamen Pereira的作品“這是一個愛情故事“(This is a love story)。(攝于2012年11月7日,阿布扎比薩迪亞特島)REUTERS/Felix Ordonez
&d=20131028&t=2&i=806653400&w=450&fh=&fw=&ll=&pl=&r=CCNE99R0AWQ00[/IMG]
法國藝術家西奧·梅謝爾(Theo Mercier)的雕塑作品。(攝于2012年10月5日,法國里爾) REUTERS/Pascal Rossignol
&d=20131028&t=2&i=806653398&w=450&fh=&fw=&ll=&pl=&r=CCNE99R0AWR00[/IMG]
法國藝術家西奧·梅謝爾(Theo Mercier)的雕塑作品。(攝于2012年10月5日,法國里爾) REUTERS/Pascal Rossignol
&d=20131111&t=2&i=810784910&w=450&fh=&fw=&ll=&pl=&r=CCNE99R0AWS00[/IMG]
比利時藝術家Pascal Bernier的作品《顛倒》。(攝于2012年9月26日,比利時布魯塞爾) REUTERS/Yves Herman
&d=20131028&t=2&i=806649686&w=450&fh=&fw=&ll=&pl=&r=CCNE99R0AWW00[/IMG]
藝術家喬納斯·博杰爾(Jonas Burgert)的作品“Poison Against Time”。(攝于2012年5月23日,德國柏林) REUTERS/Thomas Peter
&d=20131111&t=2&i=810784913&w=450&fh=&fw=&ll=&pl=&r=CCNE99R0AWU00[/IMG]
藝術家Robert Therrien的雕塑作品通常通過放大尺寸將日常物品轉化為特別雕塑,展示了一個童話和童年游戲的世界,引發觀眾與作品和環境之間的互動。(攝于2012年4月23日,貝爾法斯特) REUTERS/Cathal McNaughton
&d=20131028&t=2&i=806649694&w=450&fh=&fw=&ll=&pl=&r=CCNE99R0AX300[/IMG]
藝術家大衛·施里格利(David Shrigley)的杰克羅素梗標本作品。(攝于2012年1月31日,英國倫敦) REUTERS/Olivia Harris
&d=20131028&t=2&i=806649693&w=450&fh=&fw=&ll=&pl=&r=CCNE99R0AX000[/IMG]
英國藝術家Banksy名為《頭等大罪》(Cardinal Sin)的雕塑作品,為一個帶有馬賽克的牧師頭像,其意在抨擊天主教會的性虐待丑聞。(攝于2011年12月16日,英國利物浦) REUTERS/Phil Noble
&d=20131111&t=2&i=810784918&w=450&fh=&fw=&ll=&pl=&r=CCNE99R0AXB00[/IMG]
裸體的韓裔藝術家金米魯(Miru Kim)與豬在一間小玻璃房里相處,名為《我愛豬,豬也愛我》。(攝于2011年12月1日,美國邁阿密) REUTERS/Hans Deryk
&d=20131028&t=2&i=806649703&w=450&fh=&fw=&ll=&pl=&r=CCNE99R0AX600[/IMG]
臺灣藝術家黃瑞芳將上吊造型的雕塑作品《自殺的企鵝》懸掛于千禧橋端,旨在引起人們對全球變暖的重視。(攝于2010年2月13日,英國倫敦) REUTERS/Luke MacGregor
&d=20131111&t=2&i=810784912&w=450&fh=&fw=&ll=&pl=&r=CCNE99R0AXE00[/IMG]
藝術家讓·穆克(Ron Mueck)的雕塑作品《野性男人》(Wild man)。(攝于2010年2月10日,澳大利亞墨爾本) REUTERS/Mick Tsikas
&d=20131111&t=2&i=810784919&w=450&fh=&fw=&ll=&pl=&r=CCNE99R0AX400[/IMG]
一名游客參觀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上的藝術裝置。(攝于2009年6月3日,意大利威尼斯) REUTERS/Tony Gentile
&d=20131111&t=2&i=810784915&w=450&fh=&fw=&ll=&pl=&r=CCNE99R08QR00[/IMG]
游客在觀看藝術家范德·韋德(Van De Weghe)的雕塑作品。(攝于2008年12月4日,美國佛羅里達州)REUTERS/Carlos Barria
&d=20131028&t=2&i=806649692&w=450&fh=&fw=&ll=&pl=&r=CCNE99R0AX200[/IMG]
澳大利亞藝術家帕特里夏·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真人大小作品《擁抱》(The Embrace)。(攝于2007年6月12日,瑞士巴塞爾) REUTERS/Siggi Bucher
&d=20131028&t=2&i=806654164&w=450&fh=&fw=&ll=&pl=&r=CCNE99R08QS00[/IMG]
澳大利亞藝術家Nike Savvas正在為由五萬多個彈力球構成的作品“Atomix——Full of Love,Full of Wonder”進行最后的調整。小球在風扇的作用下擺動,模擬著澳洲內陸沙漠的景觀。(攝于2006年8月3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REUTERS/David Gray
&d=20131028&t=2&i=806649688&w=450&fh=&fw=&ll=&pl=&r=CCNE99R0AWY00[/IMG]
一名保安與藝術家讓·穆克(Ron Mueck)的頭部雕塑作品合影。(攝于2006年7月31日,英國愛丁堡) REUTERS/David Moir
&d=20131028&t=2&i=806649689&w=450&fh=&fw=&ll=&pl=&r=CCNE99R0AX100[/IMG]
澳大利亞悉尼的塔馬拉馬海灘展出的雕塑作品“大煎蛋”。(攝于2005年11月2日) REUTERS/Will Burgess

真誠相待,以誠還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