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世界是平的》----對中國鋼鐵貿易爭端的一點看法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1-27 00:18 評論:0 點擊:2092
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
這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 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的驚呼。這位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普立策新聞獎終身評委他的書中講述了一個令比爾蓋茨念念不忘的故事。
這本書就是------------《世界是平的》,它被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商界領袖不厭其煩地推薦,被所有的MBA學生談論。書中這樣寫道:
“當我揚帆啟航,我以為世界是圓的,然而到了真印度,卻滿眼都是Americans,電話中心講的英語都是美國口音,軟件公司更把美國商業技巧學到了家。哥倫布向國王與王后報告說,世界是圓的,并且以這個發現而名垂青史。我回家后只和老婆一人分享我的發現,聲音還壓很低。“親愛的,”我附耳說,“我認為世界是平的。”
這是弗里德曼對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全新描述。弗里德曼將全球化分成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492 年到1800年。這是全球化1.0 版本,講述的是國家和實力的故事,主要的問題是我的國家在全球競爭中處于何種地位?我如何走出國門,利用我的國家的力量和其他人合作。第二個階段從1800 年到2000 年。這是全球化的2.0版,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國公司,他們要到國外去尋找市場和勞動力。2000年之后是全球化的3.0版本,此時競爭場被夷為平地,其動力是個人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競爭,而中國和印度將在這個階段對歐美國家形成強有力的競爭。
作為一本寫給美國人看的書,弗里德曼更多是從美國人的角度來看待外包、互聯網等技術趨勢帶來的沖擊,當然,印度和中國在這個浪潮中肯定也得到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進入了全球化的經濟而開始了新的人生,有了新的機會。毫無疑問,美國人不僅享受了廉價勞動力帶來的服務,同時也分享了這些企業的資本增值。這樣的事情在中國也是司空見慣。里里外外都賺錢的美國人卻刻意在講述自己如何如何遭到全球化的沖擊,實在是有些矯情了。
這讓我聯想到最近看到的報道:什么“歐洲鋼鐵聯盟正積極醞釀對進口中國鋼鐵產品發起大規模反傾銷訴訟”、什么“美鋼企游說政府限制進口中國鋼鐵”。如果世界是平的,為什么他們要在扁平的世界里樹起這么多圍墻。
難道他們不知道不斷貶值的美元能換來廉價的中國鋼材?難道他們不需要中國制造的鋼鐵產品?難道一定要將中國產品拒之國門,換上國內高價的產品或是其它國家并不便宜的替代品?
弗里德曼的在書中是這樣寫的:“扁平化的世界經濟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發展中國家將從中獲益,而它們的崛起也并非如許多“威脅論”者危言聳聽的那樣,令西方受損——除非后者不思進取,停留在冷戰思維和埋怨之中。”
這真是一個真知卓見。但又不完全是。
實際上,這是一種借口,一種作為對他們沒有能力進行國內產業調整的借口。把中國的鋼鐵產品作為他們無能的替罪羊,掩蓋國內生產成本高居不下的大謊言。在這個問題面前,我們真的要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我們的出口不會四處受阻,中國鋼鐵產品不會四處受到阻截。
就算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遭遇了反傾銷,那又如何?
大不了提價,適應他們的要求;大不了提高出口關稅,讓國家受益。近兩年以來,有關部門多次下調了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并對部分鋼鐵產品加征出口關稅,以及人民幣緩慢升值,實際上中國鋼鐵產品的出口價格已經提高了不少,但2006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量不僅沒有因此減少,反而一直在增多。這又說明什么?
今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提出的是:“又好又快”,提出的是“做強”。沒有質量的出口就如虛而不實的空中樓閣,數量多而不帶來經濟效益到頭來也只是竹籃打水而已。
“中國鋼鐵產品走向世界,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產業調整、產業轉移和產業分工的必然結果。支持全球經濟增長所必需的一部分鋼鐵產品,在一段時期內,必須依賴中國的出口來解決。”這已經是許多人的共識。世界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全球化成長的美好想象,除了紛繁的經濟數據之外,在進一步的開放中,肯定還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世界對中國來說還不一定是完全平坦的,但是走的人多了,它必然是平的。
※ ※ ※ 本文純屬【tanycom】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