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惟:窮人與富人的差距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7-03-30 11:30 評論:0 點擊:1045
張濤惟:窮人與富人的差距
一、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后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貧窮者的問題就在于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富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后的成功。
二、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有一則財富定律:對于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么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但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富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大的問題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三、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么?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富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四、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并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愿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富哲學: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余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抵觸。實際上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五、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學習。
財富哲學: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很多貧窮者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因為貧困不是一種罪過但貧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惡果。
六、勿以運氣為貧窮開脫
關于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100股可口可樂股票,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10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從理論上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投資都是成功的,但對更多的人而言卻很難有什么推廣價值。兩個老太憑什么能夠堅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堅定的信心而是什么都不懂,要么是壓在箱底忘在腦后了要么是運氣的因素。貧窮者把很多事情都歸于運氣。因為只有運氣是最好的借口可以為自己的貧窮開脫。
財富哲學:在商品經濟時代,人人都會有運氣,不勞而獲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為社會生產出了產品社會才給了他的回報。
七、知本向資本靠攏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里裝2粒,第三個格子里裝4粒,第四個格子里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
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而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么也填不滿……國王終于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后的結果也會很驚人的。
※ ※ ※ 本文純屬【張濤惟604294278】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